12-10-2024
今天说一下中医针灸的其中一门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——鬼门十三针,治急症和邪病,可惜快失传了。今天我们来温故而知新一下。
很多人对中医的印象,是号脉、看舌头、熬药汤、喝中药,其实把中医治疗的范围和技术看窄了,中医的针灸,同样是中医的不传之秘和看家本领。
针灸是中医历史悠久的医疗技术,以若干穴位经络为“靶点”,以辨证和运针深浅为“保证”,以酸麻胀痛等感受为“评估”,实际是针刺和艾灸的结合,但现代人更多理解为“针灸就是针刺”。
针灸技能在过去是中医传承学习的基本功之一,很多人把服用中药作为中医治病的首选,其实错了,针灸才是中医治疗的“先锋”,绝大部分疾病都能用针灸拔邪驱痛,服用中药是最后选择。
已失传的针灸技术,固然可惜,但流传至今仍濒临失传的,排在前面的应该有针灸“瑰宝”——鬼门十三针。
一、鬼门十三针是什么针灸方法,治什么病的?
鬼门十三针,听起来“阴森森”的,念起来“神叨叨”的,它是针灸技术里面特殊、神秘、顶级的存在,又叫“复传秘术”,意思是用针法“从鬼门关抢命”,现代类似于救急技术。
鬼门十三针最早见于《黄帝内经》,由战国名医扁鹊改进和运用,唐代《备急千金要方》详细记载,现代有《十三鬼穴》一书介绍。为什么好端端的针法,要与“鬼”沾边?可能有2个原因:
一是过去比较落后,患者发病后像中邪一样,面部、额头、四肢青筋突出,人们猜测是“恶鬼附身”。
二是鬼门十三针作为针灸技术,借助神秘的力量,更有利于传播和吸引人才学习。
鬼门十三针,每针对应一个穴位,包括鬼封、鬼宫、鬼窟、鬼路、鬼市、鬼堂等十三个以“鬼”字当头的穴位,实际是人中、少商、隐白、大陵、申脉、风府等十三个穴位,它所治的病症集中在:
1、癫症,现代叫精神病症,如悲喜不定、哭笑无常、语无伦次、精神抑郁、神志不清等。
2、发狂,如乱扔乱砸、打人骂人、情志焦躁、黑白颠倒。
3、瘫痪,突然倒地神志丧失,瘫痪不起,身体无任何反射。
4、耳聋,突然不辨人声,无法听到任何声音。
5、癫痫,现代俗称“羊角风”,发作时比较吓人。
二、鬼门十三针的运针法则是怎样的?
1、总的治则、口诀和重难点包括:
从头逐一求、男从左起女从右,单日施针为阳,右转针,双日为阴,左转针。“一针人中二少商,三针隐白四陵良,五针申脉六风府”,一直到第十三针“十三舌底在中间”,等等。
鬼门十三针讲究“以痛为愈”,打通瘀堵,逐散邪祟,恢复神智,解除苦厄。对临床经验要求很高,很容易辨认出学艺不精、半斤八两、滥竽充数的针灸师。
用现代医理看,鬼门十三针有几针扎在动脉旁边,稍不注意就扎破血管,或者有的进针把握不住刺伤内脏,所以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的“试金石”。
2、基本施针的顺序、穴位、深度和功效:
第一针:鬼宫,人中穴,入三分,聚集阳明胃经之阳气,治梅核气。
第二针:鬼信,少商穴,入三分,开通心窍,改善失眠。
第三针:鬼垒,隐白穴,入二分,补益心脾,改善发狂的心态。
第四针:鬼心,大陵穴,入五分,安神定志,对精神分裂症有效果。
第五针:鬼路,申脉穴(火针),三下,可调通任脉,治癫痫。
第六针:鬼枕,风府穴,入二分,疏导后脑阳气,治失眠。
第七针:鬼床,颊车穴,入五分,治哭笑失控、口眼歪斜。
第八针:鬼市,承浆穴,入三分,快速聚集阳气,治幻听幻言幻觉。
第九针:鬼窟,劳宫穴,入二分,开通心窍,改善牙关紧咬问题。
第十针:鬼堂,上星穴,入二分,安神宁心,治癔症。
第十一针:鬼藏,男会阴穴女玉门头,入三分,治咳喘之症。
第十二针:鬼臣,曲池穴(火针),入五分,治腹痛,宣发肺气,缓解咽喉肿痛。
第十三针:鬼封,海泉穴,由下向上直刺,闭塞邪气,治癫狂。
三、为何鬼门十三针濒临失传了?
鬼门十三针能施行三五针、七八针的中医比较多,但完整施行十三针的很少,加上对经验、手法、辨证有很高的要求,慢慢就濒临失传了,有5个重要原因:
一个是中医认为,鬼门十三针的“第十三针”使用后,能回阳救逆,救性命于顷刻,但效果会反噬施针者,所以成为行医禁忌之一。
一个是现代医学治疗方法普及,用药、手术、病理检查和诊断,远比过去要方便、快捷、灵活、准确,就像用计算器和算盘的区别,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简捷方式。
一个是对传统中医药的顾虑,对鬼门十三针存在意义的质疑,认为“比较土”,又不保险,安全起见选现代治疗方式。
一个是治疗便利性不好,鬼门十三针施针要到医院,有的宁愿吃药也不愿出门。
一个是对针灸有天生的恐惧,因为针灸是“破皮”的微创治疗,担心万一出了问题,影响巨大。
总之,鬼门十三针的现状,是不少中医技术和药物状况的缩影,值得中医人和中医爱好者思考,鬼门十三针的出现和使用有其背景和局限性,但作为中医发展的见证者,我们有必要流传下去。